职业考试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财会金融 > 会计

会计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花6000元学“碳中和”,得到一张废纸|反光板。

2023-03-20 10:38:18会计
从“挂靠证书、年入 5 万”的美梦,变成了“追讨退款四个月”的噩梦。文|邓咏仪、张婧怡编辑|苏建勋来源|36碳(ID:carbon_36kr)封面来源|视觉中国理想是丰满的。起码在哈奇刷到的抖音广告里,“碳中和”这三个字,连带着的是国家战略

从“靠证书一年赚5万美元”的梦想变成了“要求退款4个月”的噩梦。

文|邓咏仪,张怡

花6000元学“碳中和”,得到一张废纸|反光板。

编辑|苏建勋

来源|36碳( ID:carbon_36kr ) )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理想丰满。 至少在哈吉印刷的嘀嗒广告中,“碳中和”三个字伴随着国家战略和人才不足,以及“碳排放管理员”这一新兴职业。 什么是碳? 什么是排放? 还没来得及理解概念,就出现了很有魅力的标语。 “年薪30万美元! ”八24岁,在长沙做着“能养活自己,养活不了家人”的财务工作。 和许多不安的年轻人一样,蜜蜂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向左走,一眼就能看到头,是稳定的现状。 向右走,弯曲自己进入新风口,然后打赌。 “双碳”是蜜蜂眼中的新风口。 2020年9月,中国正式公布“双碳”战略目标,努力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 CO2排放高峰是指碳排放达到峰值而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通过各种节能减排手段抵消产生的碳排放”。 为了实现“二氧化碳”,所有行业都需要减少碳,从而产生了“碳排放管理员”的需求。 这是2021年3月人社部公布的18项新职业之一。 “碳排放管理师”的职责是在企业内部负责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统计核算、审计、交易、咨询等工作。 更“难得”的是,“碳排放管理师”看起来是一个人可以进入的职业。 2022年1月,哈奇联系了一家名为“天津博成”的碳培训机构,招生老师说,只要通过短视频培训并参加考试取得证书,对方就来找挂科对象,“不用做什么,一年至少能赚5万元” 蜜蜂相信了。 当天,她和男朋友一起出了近6000元/人的报名费。 由于头脑发热,做出了仓促的决定,蜜蜂打开了从冬天到春天的噩梦。 进一步了解后,哈奇发现“天津博成”的工商信息没有招生资格,发给她的合同也不合规。 更明确的是,“碳排放管理员”现在没有通过国家级职业资格认定,参加考试也没用。

由蜜蜂参加的“碳排放管理员”培训班颁发的证书未通过国家资格认定。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一位从事碳培训工作8年的人向36氪承诺,“双碳”一旦兴起,很多机构会夸大其词,除了高额年薪外,还可以进行职务评估。 “拿到北京落户”——是梦想,但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碳培训机构都颁发了培训证书,这与会计从业资格证、法律职业资格证等资格证书有本质区别。 “以英语为例,英语四、六级是国家级考核证书,大家都会认。 去新东方的四级课程拿了证书,在市场上就没有认知度了。 ”。 一位双碳领域的创业公司CEO对36氪表示:“现在的碳训练都属于后者。” 证书的作用微乎其微,业内也没有国家级培训标准,36氪通过观察数字化学习者提供的课程发现,各机构的培训内容也良莠不齐。 “天津博成”售价6000元的碳排放管理大师课程,全部采用录音授课形式,学生们对老师的资质、工作经验一无所知,课堂上没有交流,只有一个画外音无聊地讲解着PPT。 哈奇还说,这些课的内容可以快进,她十分钟就能结束。

“天津博成”6000元的课程全部采用视频PPT格式,“10分钟内结束”。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也有质量更好的机构。 例如,某一线城市碳交易所设置的课程将显示授课老师具有碳交易、碳咨询等行业背景。 除了介绍二氧化碳政策、现有碳减排技术、碳交易等基本知识外,还有部分政策解读、主要行业碳排放核算要点等比较垄断的课程内容。 在更高的班级中,采用班级“MBA商学院”的录取方式,详细记录和筛选应征的学生信息。 课程大多是在线的,除了碳中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外,还以社区和资源的交换为主,期间组织了在线参观和高管交流等活动,学费自然也随之高涨,不足一周的课程安排需要支付近万元的费用乘着“双碳”的东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打算用“碳排放管理师”的一张证书入场。 由此,各培训机构大赚一笔。 36氪表示,已经通过“网络课程、补发”每年收入近1000万元。 36氪在调查“碳研修乱像”时,一家研修机构的代表找到了36氪的内容团队,说:“可以带一个学生来,分3000美元给你! ”我答应了。 但是在36氪的调查过程中,很多学生告诉我们,即使知道培训证书没什么用,花几千美元也能快速进入行业,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经济条件允许且学习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报班可以大大节省收集资料的精力和时间。 哈奇的噩梦还在继续,6000元的报名费对她来说不是个小数目。 但为了阻挠哈奇退款,天津博成的对接老师窃取了她的身份证信息,直接为她拿走证件,以履约完成为由拒绝退款,并强行将培训证明发给她。 天津博成以前许下的“依靠证明,什么都不做每月赚5万美元”的承诺,是空头支票。 蜜蜂仔细检查了合同后,发现合同里没有写“挎包”。 现在,只要听到蜜蜂“依靠”的话,对方的说辞就会变成“正在寻找”,时间也会变成模糊的“1年”和“2年”。 目前,哈奇除了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外,为了避免很多人陷入诈骗,还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宣传了这一经验。 “不管花多久,我都坚持维权。 ”哈奇说。 关于蜜蜂的故事,36氪向“天津博成”的官方和旗下老师求证,“天津博成”声称没有退款的情况,并要求36氪提供听课者的名字。 否则拒绝发表评论。 为了保护受访者的身份信息,36氪没有提供学员姓名。 “碳排放管理员”的教育机构陷入混乱,映射出了普通人投身碳中和的不安选择。 比别人更早进入行业,意味着财富和阶级的上升。 阿里巴巴上市时创造的亿万富翁、第一波买比特币的用户,都有着类似的故事核心。 在当今互联网行业海量裁员层出不穷的寒冬里,人必须选择如何移动,竞争的不仅是认知,更是更快的认知。 从钱和政策的流向来看,“双煤”是明显的康庄大道,如果能进入碳中和,“考证”显然不是救命稻草。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目前,在招聘时更青睐传统能源行业员工的“双宝”背景下,新能源成立的企业无论是产品模式、管理认知还是商业化,都相对较早。 尝试向“碳圈”转型的互联网公司的中层对36氪做出了如下评价:“现在的碳圈几乎是2012年的互联网。” 围绕碳培训乱象、跨行业变革等话题,36氪与投身“双碳”的前互联网用户、传统行业从业者、培训机构的4名内部人士进行了交谈。 他们的自述如下所示。

钱不退,证件没用,靠不住,6000元学费打了一个浮蜂,24岁,公司财务我在长沙做财务类工作,已经做了好几年了。 老实说,虽然财务工资比较稳定,但也只是养活自己,养活不了家人的程度。 我知道碳中和是嘀嗒,我经常磨练关于“碳排放管理师”的介绍。 这是国家去年提出的新职业,说证书含量有多高。 我觉得,现在的工作真的就像吃最低生活保障一样。 如果你做这个(碳排放管理员),你一定会比现在赚得多,准备跳槽。 今年1月,在长沙人事网的公众号上看到了介绍碳培训师课程的推送。 因为是来自公共机构的推送,所以我也没有任何担心,直接加了招生老师的微信。 再加上我才知道,对方是天津一家叫“天津博成”的教育机构。 招生老师强调证书的含量和行业前景,说考试由国培网安排,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证书由他们颁发。 参加考试后,他们挂在一些机构,什么都不用做,一年至少能有5万元的收入。 我还有点犹豫,毕竟学费也不便宜,一个人要将近6000元。 这时,他们说长沙是碳排放管理师的第一个试点城市,只剩下两个机考名额。 如果错过了,今后至少要有3年相关行业经验,而且还要通过笔试才能参加考试。 为了打消我的疑虑,对方发来了营业执照和工商信息,还有他们的“官网”,让我自己查剩下的考试名额,当天我和男朋友赶紧报名,打了钱。 付了钱之后我才意识到。 通过相关渠道查询发现,目前的碳中和证书相当于培训类证书,而不是职业类证书。 查了“天津博成”的营业执照和经营范围,发现没有招生资格。 问问他们,招生老师总是岔开话题。 我觉得很奇怪,开始让他退还费用,但是已经晚了一点。 负责人开始上课了,也申请了考试,不能退还费用。 我和招生老师僵持着。 然后另一个自称“老师”的人来了,向我提出了新的方法。 合同上写着“考试包了,但是要退款”,所以他们让我先去考试,不及格再申请退款。 如果因为个人问题拒绝去考试,为了能复课,一分钱也不会退还。 我再次听了他们的话,去参加考试了。 上课的时候,都是在线授课的视频,看不到“老师”的脸,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讲课,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快进,我只用了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 我觉得我没有参加考试,所以必须退款,所以在正式考试中得了52分,把截图发给他们,要求退款。 结果又被他们骗了。 退款费用一直没有到账,还不能联系。 最后,他们又换了一个“班主任”和我沟通。 她态度极差,在电话里骂了一顿。 另外,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我的身份证参加了替代考试,得了97分。 参加了考试拿到了证书,但他说不能退款。 一直踢球到3月,“天津博成”打来电话说证明书出来了。 我拒绝接收。 他们还直接送来了。 快递还来付款。 我真是无语了。

“天津博成”提供的证书。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证明书也错误百出。 虽然是今年刚参加的考试,但是证书的发行时间是2021年12月。 他们还解释说证书上的日期错误是第一批考生的特殊情况。 我很生气,要求把证件还给我,但是他们说合同已经结束了,和我已经没有任何业务了。 依靠前面说的单位也不算数。 之后,我看了一下电子合同,没有双方的认定,也没有写“包挂”的文字。 这最多是“口头保证”。 但问题是,这份合同没有正式签署,他们直接寄给我的,这真的法律有效吗? 但是不管怎么说,钱是不退还的,证明是没有用的,是靠不住的。 我000元的学费相当于被水淹了。 他们想继续对我撒谎。 说是在找单位,让我决定自己的位置。 现在是我拜托他们依靠。 “这是求人的态度吗? ”被指责了。 我再也不敢相信了。 在社交平台和投诉平台上,我开始讲述我的经历。 我希望揭露他们的诈骗,让后来的学生不要走我的老路。 另外,我也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报案了,但还没有受理。 司法程序还暂时无法进行。 因为疫情,不能去天津当地提交资料。 虽然事件还没有最终结果,但不管要花多长时间,我都会坚持维权。 现在网上关于碳排放管理师诈骗的投诉越来越多,有几个网友联系我,说是刚给这个设施付了钱,看到我的经历就马上退款,来感谢我。

花几千美元上课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转换碳圈的工资自发地到了34岁。 某软件公司的产品负责人我是2010年大学毕业的。 毕业后,我先去了阿里做了两年的销售。 之后在传统行业当产品经理,在To C行业转来转去。 后来,我来到一家软件公司,做了产品线的负责人。 我认为在网络圈10年来,互联网的思维一直领先于中国的很多行业。 所以我希望我能找到一个好的传统行业,发挥这么多年的经验。 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在这个年龄如果能再突破一下自己,成功转型,就能给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 正好遇到了“碳中和”。 去年,我妻子跟我说了这件事,说比较有前途。 经过调查,真的符合以前的期待,花了上千元钱向某能源环境交易所举办的培训班做了报告。 上班之前,我就知道证书里不含钱。 下课后颁发的不是职业证书而是培训证书。 不过,我觉得没什么关系。 我自己想花钱,省时省力地重新学习。 而且,在互联网行业多年来,几千美元也不是一大笔钱。 培训班是在线授课,课程分为三天,在钉钉组上课。 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位老师,基本上是拿着PPT讲课。 中途夹杂一些事例来说。 入门足够了。 我在心里预想着。 很多人都说这个班是骗子切韭菜的,但很明显为了节约时间去买了课。 但老实说,群里几百人,每人3000元,只有三天的在线课程。 那将是几十万美元。 其实费用很黑。 我觉得他们做了50多期。 下课后,我也关注了很多双碳领域的公众号,加入了一些社区。 主要是想认识很多人,为变革做准备。 我一直很注意双碳相关的工作,每隔一段时间boss直聘就有机会看上海。 在参加培训班之前,boss直接聘用的上海双碳岗位没有几个。 今年有点多,十几十个吧。 这个领域还处于初期,对互联网人才的渴望度也不是很高,想找产业的人。 我去谈了相当多的公司,无论是传统的碳咨询机构还是初创公司,一听到我是以网络为背景的,我就不太想谈。 也有人想和我说话。 谈过之后,我发现很多公司还是小作坊式的做法,野蛮生长,是皮包公司。 他们去看名单,上去就和客户制造感情,喝酒吃饭聊天,还没到真正专业做这件事的阶段。 无论是员工,还是客户,一般年龄都比较大。 30岁以上和网络很不一样。 另一家公司说自己是双碳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谈工作的时候却不是。 他们其实使用很简单的IoT技术,配置在客户现场,比如酒店、办公楼,安装传感器。 让他们检查完再优化吗? 他们说不做,只把数据交给客户,很简陋。 我在2012年开始做产品经理。 碳中和和当时的互联网其实一样。 我认为碳中和至少再做8年10年,会和网络节奏达到同样的水平。 但是我对这个行业有信心。 行业一定没问题。 主要看公司、团队、要做的事是不可信的。 我也有孩子的家庭,跳槽需要成本,所以必须选择合适的机会。 现在必须更加耐心。 如果有合适的岗位,我的工资打7折就可以了。

某培训机构的招生通告列举了“碳排放管理师”的工作机会。 (图像水印机构与文中的内容无关)

碳圈本来就是个小圈子,树林长大了,什么鸟都有大洋。 36岁,从事碳培训业务8年,我们公司成立已经10多年了。 最初是以咨询业务开始的。 当时很多人不知道“碳中和”,说起“碳”就以为是煤炭的转卖。 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之前,碳环一直是个小圈子。 我们也首先为能耗较高的行业提供咨询服务。 例如,电力、石油等公司。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客户不太了解双碳的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 所以,我们呼吁大家一起参加研修。 我们组织了大学、研究院等专家教授,向大家讲述国际形势政策、具体规则等,让客户对自己的减排工作有信心,回去也能看到业务板块是如何关联的。 最初,参加研修的以能源从业者为主,一期只有10到20人。 大多数参加培训都是自己工作的需要,个人很少自己花上千元学习入门。 变化发生在2020年。 那一年,国家提出了双重碳目标。 现在,我们的学生人数翻了几倍。 但是,不好的现象也在发生。 很多学生被媒体和培训机构的宣传误导了,以为培训结束拿到证书后,就能拿到年薪三五十万美元。 不能在北京定居积分,也不能评价职务。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碳排放管理师”的投诉多达数百条

以前碳圈很小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强调过这个证书的性质和类别。 因为大家都不是为了考证而学习的。 现在很多机构都在夸张宣传,很多人只是为了考那张证,而稍微舍本求末。 所以我们去年在招生通知中强调,这是培训证书,不能作为资格证书。 双碳作为新兴行业,本来在大势方面还很狭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国家也没有提出行业从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 市面上很多培训机构都是从去年开始的,专门找社会团体、协会、研究院机构颁发证书。 课程体系、讲师邀请、培训内容、考试认定流程都非常严格,课程宣传推广是自说自话、骗人的。 其次,有些学生认为随便参加考试后就能在碳咨询公司就业,这也是不可能的。 此培训证书可以让公司了解您积极学习过“碳”,最多可以节省一两个月的行业基础培训时间。 从目前双核背景下的需求来看,未来碳圈的人才需求将非常大。 现在很多企业都成立了碳资产管理专家,注册了新的二级碳资产公司。 特别是涉及到企业纳入碳市场后将受到处罚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招聘高素质的人才。 以我们公司为例,我们至今仍最重视项目实践。 即使招募专门研究某个环境走向的博士,如果他没有接触过类似的项目,没有一两年的经验,也很难马上得到。 从事碳相关业务,对人的专业知识、基本素质要求很高。 国内许多碳排放管理的方法论至今仍参考国外资料,对英语能力要求较高,碳管理相关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环境专业知识。 最重要的是需要业界的认知。 假设要对企业进行碳管理,如果顾问只知道碳中和的概念,就无法优化流程。 所以,我们现在欢迎像在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工作过的有行业背景的人才。 他们学习二氧化碳知识后,着手碳管理业务更快。

选择大于努力,微型车在高速公路上也能跑120科恩。 31岁,双碳创业公司的产品总监我以前在某明星SaaS公司,经历了从0到100的阶段。 我现在刚到一家新公司,新公司原来是环保咨询关系,我来这里主要负责新的双子板产品。 以前在新闻里说碳中和,第一次真的感觉到了。 投资者告诉我,一家大工厂正在制造碳中和交易板块。 因为我自己有了一个想法,所以我找机会,顺藤摸瓜地来到了这家创业公司。 来到前面,很多人都劝我。 双碳领域的企业是传统的,咨询业务很多,不是SaaS。 一个朋友给了我四五个其他SaaS公司的机会,最后,我选择了这个双碳领域的创业公司。 目前,我不后悔。 甚至有惊喜。 我以前所在的企业也是先从泛在互联网企业的客户开始,然后给比较传统领域的企业客户打了电话。 显然,我之前估算过整体客流效率会下降——,细分市场规模在8%-10%左右,即使前两年疫情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也很难赶上大家的增长预期。 所以,SaaS公司互相缠绕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我相信将来的某一天,国内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也能赶上美国,但可能需要以10年为周期来看,比如普及率和渗透率。 我作为个人,一定无法度过那个周期。 也谈到了大厂,大家也看到了,现在大厂也纷纷缩小战线。 去了就抢工作,或者空间有限,或者卷得太多了。 但是,“碳中和”是国策,是自上而下推进的。 无论如何,2030年将达到CO2排放峰值,2060年达到碳中和。 人才和金钱都蜂拥而来,行业的增长速度会加快。 我把自己当成乘客。 企业的行业是道路,走高速的话,小型货车也能以时速120行驶,但是走泥路的话保时捷也开不了。 所以我最重视赛道,然后再选择车。 当然,尽量选择这条路线上最好的车。 最后的造化,还是要看司机——也就是老大。 我希望老板能营造工作的气氛。 站在外面,你永远接触不到真正的客人,也不知道真正的场景需求是什么,所以我也不想。 低头吧。 碳圈的人大多是咨询出身,接触过,和互联网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产品化、商业化方面想得很少。 所以我现在的工作往往是和潜在客户在一起,挖掘客户的真实诉求。 目前很多企业对碳管理的认知非常浅,不能盲目出手,而要牢牢诉求。 当然,老实说,我也担心这是一家风口型的公司,最近一直在做市场调查,了解用户的需求。 通过交谈,我发现很多客户都有实际的碳管理需求。 例如,一些出口型企业需要面对欧盟的碳关税,当然也要有系统地管理“碳”。 我们是个人,曾觉得很难改变某个公司或行业的趋势。 有好的网络产品、营销方法,是件好事。 双碳这个领域,无论是个人的职业选择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是面向未来3-5年的市场。 如果等整个市场的碳管理意识非常强之后再行动,那还来得及吗? 应受访者要求,对哈奇、白云、科恩、大洋均为化名的碳培训行业如有意见或看法,请添加以下作者微信咨询。 请务必填写身份信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