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如何找到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
猫:害怕
而这却是心理咨询行业比较普遍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心
如果有一个普通路人,只经过两个月的突击学习,就开始当“医生”治病救人了,这样“两个月拿证”的“医生”,你敢看吗?
猫:害怕
而这却是心理咨询行业比较普遍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发现,2022年我国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可以说,每十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人有心理疾病。
一面是巨量的专业心理咨询需求,一面是大量“突击上岗”“野生”的心理咨询师混迹业内。
如何找到一个专业靠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疾病患者在鼓起勇气寻求帮助时的第一个难关。
别被这些名头唬住了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做心理咨询的渠道很多。
医院的心理门诊,学校的心理老师,高校、各地政府及组织机构的公益心理热线,部分企业的员工援助计划(EAP)还有社区掌握专业知识的社工……按理来说,这些地方都能提供心理服务。
但实际上,各有各的难处。心理门诊一般针对症状做诊断、开药,有时排半天都挂不上号;公益热线时长有限,在三、五十分钟内很难真正解决问题;企业、学校和社区出于各种原因,用人也未必是专业的。
对普通人来说,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找心理咨询师询问会更方便。
可是,自己找的“咨询师”未必专业。恋爱顾问、情感咨询师、情绪疗愈师、情绪疏导解压师、某某机构的心理导师……各种名头花里胡哨,但多噱头大于内容,普遍是自我认证。
平台审核也不一定靠谱。之前就有媒体曝光,有商业平台公然在“心理咨询师”招聘要求中提出“可以没有经验”“公司主要负责各种资格证”。所谓“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开单,本质还是销售。
不少“假咨询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堪忧。坑钱、性侵、隐私泄露、耽误诊治……让受访者遭到二次伤害,甚至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21-467)葛怡介绍,当前市面上的心理咨询尚处在“口碑混战阶段”,普通人往往要越过平台流量、圈钱诈骗等层层陷阱,才能找到真正的心理咨询师。
那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是什么样的呢?
“零门槛”的代价
“心理咨询师”曾经是个专门的职业名称,需要通过国家认证后持证上岗。
但是这门考试的准入门槛极低。有业内人士指出,行业内很多“半路出家”的咨询师,经过两个月培训,通过考试,就能拿到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2017年9月之后,心理咨询师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移除,全国范围内的职业资格考试被取消。失去了统一的权威资格认证后,心理咨询成为事实层面的“零门槛”行业。
为了自证,从业者们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考证、挂牌、攒时长、参加培训项目……就是为了取信来访者。
目前,我国科研机构、学术组织、行业协会,包括地方行业协会,都有自办、自考、自发的“心理咨询师”相关证书。
但有这些证并不等于有从业资格。以业内认可度较高的中科院心理所为例,其颁发的“合格证书”“只是作为学员参加心理咨询基础经历的有效证明,以及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资格参考”,即“仅供参考”。
对业内人士来说,真正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在正式上岗前有长期实践。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杰曾指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系统培养过程和医学临床专业硕士类似,一般本硕期间要学习30多门专业课程,并需要在督导下接受至少250小时临床心理实践和200小时专业督导训练,还要终身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伦理监管。
可是,成长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前期客流少,让不少真正的专业人士反而退出了这个行业。
“我们班上二十多个同学,只有我在做心理咨询师。”葛怡介绍,自己每两周要自费找督导,一次800元以上,同时还要持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光是某高校的培训项目就花费了14.7万元。
专业出身的人干不下去,外行反而能浑水摸鱼、大量涌入,此消彼长下,“找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
普通人该咋办?
近两年,不少专家和代表委员纷纷提出建议,希望从政府层面出手,规范心理咨询行业。
比如,构建完整的培育体系,让更多心理专业人才进入行业;设立专门监管机构,对心理咨询师进行终身职业伦理监管,防止“二次伤害”;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行业协作平台,邀请专业人士参与其中。
普通人也有必要提高辨别能力。比如,什么时候需要咨询?去哪里找靠谱的咨询?怎么判断眼前的心理咨询师靠不靠谱?心里要大概有个数。
对此,葛怡建议,一时的情绪激愤,如果很快能消失,可以找家人、朋友倾诉;如果长期感受到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社交,就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寻求帮助时,可以先看看所在单位有没有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或者让心理科医生,或者靠谱的中介机构推荐,一些口碑比较好的商业平台也可以考虑。
在判断心理咨询师靠不靠谱时,可以看学历背景、咨询时长、是否有稳定的督导在监督。患者可以在正式开始咨询前,通过对话评估一下咨询师。
如果发现所谓的“心理咨询师”,资质、证书来历不明,强推上万元的“全包”套餐,参与督导与咨询的时长差距过分悬殊(比如咨询2万小时,参与督导30小时),那就该“避雷”了。
“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觉,如果感觉不舒服,果断停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相关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