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东方破“碱”重生“营”
中国小康网络垄断专集
文|张汝山
“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迫切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林人才队伍。
在此背景下,作为农林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的农林职业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东营学院园林技术教育团队,20多年来扎根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推进高职农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征程中“开创新局,前赴后继”,不断打破“碱”再生,培养人才
怀着使命,踏上大地
黄河是万里沙,波涛汹涌,震动着天涯。 黄河在东营携带大量泥沙入海,淤积造陆,形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 其中,盐碱土壤分布广泛,仅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滨海盐碱土壤就有800多万亩。 同时,这里农林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耐盐碱绿化和经济林木品种少,生产技术管理难题多; 学生学农,爱农,乐农意识不强,感情不深; 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区域特色产业需求,不能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等。 这对滨海盐碱土壤高素质技术技能生态园林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这个时代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教育队认真贯彻党中央部署要求,立足黄河三角洲800多万亩滨海盐碱土壤和滩涂湿地特殊宝贵资源,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转变育种观念,从盐碱地治理到作物选育另一方面,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广大农村和农林企业解决盐碱土壤综合利用、原产地植被修复与保护、适盐种植、智能化管理等技术难题,培养大批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农林人才
东营学院农林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并非偶然。 在学校开展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时,校外兼职教授、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级工程师任坚毅表示:“当前,部分县区、乡镇高素质人才不足,新技术、新成果落地难、转化难问题突出,但东营山东省阳光园林公司技术负责人郝先生对目前园林企业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也有同感。 “我们企业缺乏懂理论、懂技术、能吃苦的一线施工人员,但现在有些‘零后’吃不上苦,不够负责,过不了几天就退休了,很多园林项目的实施进展受到限制。 东营职业学院毕业生在吃苦耐劳精神方面表现突出”。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教育团队,扎根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20多年,通过“写论文大地”,形成职业教育特色,贡献东营智慧。
正是本着“关系国家战略、区域产业、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使命,从2002年开始,东营职业学院不断探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过20年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 作为2012年级学生,王俊达在学校学习期间受到启发,在创业导师的带领下开办了新农人社区创业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三项。 毕业后创办探索新农(山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产业融合示范点、山东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 2020年入选全国“十大大学生返乡创业排行榜”。 2022年7月,作为我国优秀青年代表,参加了世界青年发展论坛。
创新理念,深化信念
为了落实党中央关于高等农林教育“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指示,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教育团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能下、留、用、用、用、用”的“新农人”培养理念因种类、理由、时期、地域而异,因材施教
为加强爱农品格塑造,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教育组全面开展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将生态文明和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理念融入课程,学习袁隆平、李保国等时代楷模精神,全省优秀“第一书记”解文荟、市级劳模周治红等励志毕业
从2008年开始,学校开展园林技术专业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领几棵树,管一片田”主题实践活动,“校园里的每一棵棵棵树,都渗透着园林专业学生的成长故事”,毕业季“我和你做一个影子” 成为园林专业鲜明的特色文化,学生参与管理的盐生植物园、校园景观区、公寓特色绿地等已成为全校学生的特色文化
带着“扎根国家战略、区域产业、服务地方”的办学使命,从2002年开始,东营职业学院不断探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经过20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
不仅如此,学校还将拓展专业“钱途”教育,着眼“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园林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聚焦区域耐盐园林产业技术创新前沿和价值链前沿,直播带货、智能农机、数字经济等摩创客空间等开展创新菜单式教学,安排学生到胜大林场等企业参加中国式学徒制班,在明晰学生未来的同时,积极引导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到科研院所生产一线实习,着力培养匠艺型、卓越型新农人
目前,东营职业学院农林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从2012年的39.33%上升到2021年的近80%,毕业生就业首次月薪平均高出15%。 学生成功创办企业85家,千万元规模以上6家,年营收20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人。
训研融合,好评如潮
东营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创立了科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新路。 团队20多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盐碱土壤农林产业一线进行科研,通过“研教、研教、导教、促创”,努力积累技术技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区盐碱土壤特色团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35项,选育耐盐碱植物新品种38项,形成新技术45项(其中核心技术12项),专利申请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教师获得研发的“原土原水”、起垄薄盐将林药间作等盐碱土壤栽培管理创新技术,培育培育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苦楝、柽柳、罗布麻等耐盐种苗产品技术等,融入教育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积累丰富特色园林专业教育资源,传承传统
教学团队中最年轻的植物学博士陈壮壮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生态草畜牧业团队开展项目合作,共建垦区3000亩草畜牧业盐碱土壤种植示范基地,利用生物诱导剂提高植物耐盐碱能力、产量和品质,开发生物集成技术培育盐碱土壤种植桃在加入高端科研团队的同时,他为开展专业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目前,东营职业学院农林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从2012年的39.33%上升到2021年的近80%,毕业生就业首次月薪平均高出15%。
教学团队将获得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转化为袖珍本、成果集等,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 学生根据兴趣,参与科研项目,构建个性化学习研究内容的田间地头式乡村振兴实践育人平台,推广课堂、教师、学生入场站、工地、基地等,在合作单位、企业试验田站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获得“景观园林设计与施工技能大赛”山东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的毕业生王莹波,2018年考入青岛农业大学,目前在企业担任园林栽培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
通过教研融合,师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增强。 由园林技术专业教师组成的山东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中药创新团队,支持滨州市无棣县车王镇、佘家镇等,将耐盐中药科技成果落地扶贫乡镇,辐射41村625户,帮助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得到广泛好评专案组还将与区域“三农”主管部门和涉农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东营市利津金河原省级田园综合体,打造无棣县“本草之乡、康养小镇”。 为王庄生态林场等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7项,配合帮助企业“全国生态建设对先进集体有突出贡献”的润松农业科技完成造林6700公顷,指导“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区”建设。 队伍开展新技术培训3.35万人次,推进绿化林、经济林18万公顷,为林农增收14亿元。 与中科院植物所等合作开展盐碱土壤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等一系列成果。
创新模式,正确对策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高等教育特点,依据农林四季交替农时分布规律,按人才层次分类培养需求,创造性探索“四模式、四课堂、四分制”新农人培养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示范引领效应。 重构教学内容,创设了“筑基模块、工匠模块、探索模块、创业模块”菜单式教学“四模块”; 应新园林产业岗位要求,创建了“校际课堂、田间课堂、科研课堂、双创课堂”开放式教学“四课堂”。 针对课程改革,建立了“工分学分研分创点”的“四分制”评价体系。 “四模式、四课堂、四分制”三维联动,“思政教育、劳教、审美教育、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五育协同,形成“个性化学习、差异化培养”的新型育人生态圈。
在校内外导师团队的带领下,学员在“校际课堂”完成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筑基模块”的学习,重点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专业适应能力; “田间课堂”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滨海盐碱地特殊园林技术技能; 在“科研课堂”上,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学生基础学习个性化“探索模块”,对提高专业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双创课堂”,进行创新创业型新农民孵化。
通过建立的“工分学分创分研点”多元评价和积分转化体系,让学生长条形增长,释放出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巨大活力。 培养了代表中国出席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创业之星王俊达、“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负责人万志刚、上海交大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青年科学家肖坤、全省优秀“第一书记”解文荟、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干部崔孟飞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典型。 青岛农业大学、滨州学院等近百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团队负责人应邀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高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讲课。
雄关漫道真的像铁一样,但现在已经从头开始跨越了。 东营职业学院广大师生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农林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和推广,在推进黄河河口盐碱土壤综合利用方面继续前进,以培育新时代新农民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作者是中国农林教育专家,东营职业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
( 《小康》 )中国小康网独家专集)。
本文刊登于《小康》 2022年10月中旬旬刊
相关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