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药护理 > 护士资格

护士资格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放弃上海交通大学后,33岁的唐正准备第15次参加高考。

2023-02-12 12:28:56护士资格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实习生 李世倩唐尚珺正在为第15次高考做准备。他已连续考了14次,一开始是因为考得不好,“至少上个二本。”后来成绩提高,考得好时,就觉得有希望,再复读应该还能考得更好,甚至考上清华;考得不好时,就不甘心。这些年,唐尚珺

《澎湃新闻》记者陈绪厚实习生李世倩

唐尚珺正在准备第十五次高考。

放弃上海交通大学后,33岁的唐正准备第15次参加高考。

他连续参加了14次考试,一开始因为考试不顺利,“至少去了两本以上。 ”后来成绩提高了,考试顺利的时候,感觉有希望,再重读应该会做得更好。 清华也及格了。 考试失败的时候,很后悔。

这几年,唐尚珺先后被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录取,但他没有去。

今年,他得了597分,被上海交大护理专业录取,觉得专业不对口,发挥失常了,“明年(清北不一定合格,但我有信心今年考得更好。 ”

对已经33岁的他感到困惑。 连续报考14次,这种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 真的是“非清华不读”吗? 继续重读是为了奖金吗?

唐尚珺。 《澎湃新闻》记者陈绪厚图

9月中旬,在经历了一场舆论风暴后,唐尚珺答应在南宁市夜市与记者见面。 他还时不时醒来,发现自己还留在高三,反省自己害怕“为什么我还留在这里,我想出去上大学”。 他很羡慕同龄人能有家庭、有孩子、能照顾父母,觉得“太晚了”,“如果再有选择的机会,我早就该上大学了”。

在微博上,他说:“如果不尝试,为什么做不到呢? 即使结果比我想象的更糟。 是无悔的事。 ”

因为专业不对口,所以没有去上海读大学

放弃报到上海交通大学后,唐尚珺决定重读一年。 他在南宁月租了400多间出租房考研,每天看书、刷问题、纠错……他说,自己比较自律,不沉迷游戏,也不沉迷手机,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晚上12点左右睡觉,普通高中

目前,唐尚珺正在广西大学附近租房,准备第十五次高考。 回答者供图

33岁的唐尚珺还留有“学生气质”,瘦高个儿,皮肤黝黑,戴着黑框眼镜,说得很轻松……他不抗拒回答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回答时也没有太大的感情波动。 他自嘲说:“我不像网络上说的‘神经症’‘变态’吗? ”

今年高考,唐尚珺获得597分,被上海交大护理学院录取。 包括家人、朋友在内的很多人都建议“去读吧”,但经过考虑,唐尚珺放弃了。

唐尚珺说,他是理科生,第一志愿是农学,第二志愿才是护理,“根据去年的录取线,农学应该能录下来”。

唐尚珺不想读护理。 他的想法是,自己老了,读什么专业非常关键,不然出来也找不到工作。 他在乡下长大,哥哥和姐姐都在老家养猪。 他认为自己适合农学。 毕业后,可以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回老家创业。 例如,可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

放弃的另一个因素是悔恨。 今年高考,唐尚珺自认有点失常,成绩排名广西全区6000多人,而他考得最好的那一年是2019年,排名广西全区3000多人。 “你为什么不再坚持一年? 我有信心明年会考得比今年好。 ”他说。

唐尚珺的哥哥、姐姐生气了。 因为去年,唐尚珺向他们承诺:“总之,( 2022年)一定要上大学。” 哥哥、姐姐对唐尚珺说:“上海交大算了。 你想考什么? 清北又考不上。 我明年不一定能考上上海交大。 ”。

唐尚珺的朋友何汉立认为,如今的唐尚珺“骑虎难下”。 即使上了年纪也很难找到工作。 读什么专业确实非常重要。 但何汉立也建议唐尚珺读上海交大。 他害怕唐尚珺“考试越来越差”。

十四届高考的农村学子

从2009年开始,唐尚珺连续14次参考高考,对他的选择和人生经历充满好奇心。

唐尚珺已先后14次高考作为参考,多次被名校录取。 回答者供图

1989年出生的唐尚珺,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长大。 村子离镇20多公里,离县城70多公里,离南宁200多公里。 唐尚珺说,他是家里的老人,或者是哥哥和有三个姐姐,妈妈40岁的时候生了他。 因为超级学生,父亲丢掉了乡村教师的工作,家人以农业为生。

“当时,父母要做农活养家,每天都很累,不想在意我们的学习。 ”唐尚珺说,哥哥和姐姐都很少读书,最多只是初中毕业,但他小时候成绩很好,小学毕业考试的时候,村里有几十个孩子,县里最好的初中只有三个,他就是其中之一。 “听老师说,我是故乡最好的”。

去县城读书后,唐尚珺的成绩落后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什么都不懂,心没有完全学习。 2009年,唐尚珺第一次参加高考,得了372分,没有进入本科线。 唐尚珺说,父亲知道这个成绩很失望。 “我以前成绩很好,但最终连三本都没出。 他不知道我的高中成绩有多差”。

当时,父亲的态度是想上短期大学就去短期大学,想重读就重读。 唐尚珺不想读短期大学,于是走上了第一次重读的道路。

第二年,唐尚珺考了405分,刚进入本科线。 三本学费贵,他填了大专,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我去南宁实地看了这所学校,以为不是我想读的大学。 ”。 于是,唐尚珺决定再次重读。 “至少必须读两本”。

这次,家人反对唐尚珺重读。 他谎称自己和家人在南宁上大专,“之所以没有告诉家人,也是因为想着考试结束后给家人一个惊喜。”

这个谎言是六年。 唐尚珺先是假装在南宁读了短期大学,后来又假装毕业工作了。 这6年来,他又参加了6次考试,成绩比1次好。 2011年,475分; 2012年,505分; 2013年,530分; 2014年,573分; 2015年,587分; 2016年,625分。

唐尚珺说,从大专到三本,再到二本、一本、上六百分,他的高考成绩逐年提高,这一进步是他坚持年复一年重读的动力,“因为看到了希望”。

2016年,高考成绩首次达到600分的唐尚珺,被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录取。 同年,唐尚珺的父亲被诊断为肺癌。 觉得自己考得很好,唐尚珺向家人坦白说,“想让爸爸高兴”。 唐尚珺说,得知真相后,他的父亲也很高兴,总之觉得孩子也考上了好大学。

唐尚珺和父母一起去了北京。 他也假装向中国政法大学“报到”。 但是,家人没有想到。 唐尚珺再次回到重读。 唐尚珺对《澎湃新闻》表示,如果没有反复重读,他已经工作了两三年,有收入,可以承担家庭责任。 父亲化疗需要巨大的医疗费,他当时无能为力,他感到羞愧。 根据民间高中的招生信息,通过600分的话可以获得5万美元的奖金。 他被这笔奖金所打动,我想通过重读可以为父亲赚取治疗费。

接下来的两年,唐尚珺的高考成绩分别为570分和619分。

2018年,唐尚珺的父亲因病去世。 唐尚珺说,父亲的治疗费主要是哥哥、姐姐出的,没有用他的高考奖金。 后来,哥哥一直怀疑他,继续试探他,问他是否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他告诉家人他还在重读。

此后的三年间,唐尚珺的高考成绩分别为646分、619分、591分。 成绩在600分上下起伏,他一直没有停止重读的脚步。 他说,这几年通过考试的时候,感觉很有希望,再重读也应该能更好地通过,清华也能通过。 如果发挥不顺利考试又不好的话,我会后悔的,想再坚持一年。 像2020年那样,他成绩不理想,没有直接填补志愿。

唐尚珺说,头几年,他在学校复读,以后基本上是自学,“基础都知道,主要是出难题”,每年也要在学校呆一段时间。 他虽然是“高龄”学生,但和班上的同学相处得很好,不会感到尴尬。 “他们知道我的经历,叫我‘珺酱’,问我问题。”

重读十多年,唐尚珺并不觉得“痛苦”。 他说,那种身心都没有疲惫的感觉,也没有精神问题和抑郁。

从小就想考清华,并不是“不清华就不读”

唐尚珺又被扣上了“以清华为目标”的帽子。

现在,他的微博认证信息上写着“为了进入清华大学复读13年考生”。 唐尚珺说,这不是他的本意,是微博建议他这样写认证信息。

唐尚珺直言,“清华考试”的确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 在他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讲过和村里人考上清华的故事,这给他埋下了种子。 他是理科生,他认为清华大学是国内理科生的最佳选择,“考清华”不再是正常的梦想。

不过,唐尚珺强调,他并不是“非清华不读”,而是因为考不上清华而拒绝考高中。

“考了那么多次,不是努力就能(实现)的。 ”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唐尚珺似乎放弃了对清华的执念。

除了2009年和2020年,参加其他高考的那一年,唐尚珺填写了志愿,并成功通过。 “要不要重读,要不要上大学,我也在考虑,会犹豫。 ”唐尚珺说,之所以继续填志愿,是想给自己留个退路,不是从头开始好好重读,盲目填志愿。

唐尚珺说,2014年以后,他再也没有从家里拿到过钱。 初期,他暑假去广东打工,平时做家庭教师。 很辛苦,有时还借钱。 之后,他在民营高中报考,成绩很好,每年都能拿到一点奖金。 奖金最多的一年是今年,有8万元。

“我平时的开销很少,一年花两三万左右,用奖金可以维持我的生活。 ”唐尚珺说,每年过年,他都会给妈妈一些钱,一般春节给2000-3000元,中秋节给1000元。

有网友质疑唐尚珺。 会不会为了奖金而继续重读呢? 唐尚珺说,“我的成绩没那么好。 不是能考上上清北,一年能拿到几十万奖金的人。 我的奖金只是能维持我的重读生活。 ”他回答说。

“如果你错过了什么,你就会错过”

2016年,广西电视台播出唐尚珺历年参加高考30分钟的纪录片《高十》,唐尚珺的经历进入公众视野。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者是唐尚珺的中学同学何汉立,他从两所大学毕业后进入广西广播电台从事纪录片的拍摄。 今年9月初,何汉立重新编辑相关素材,推出76分钟版本《高十》。

纪录片《高十》中唐尚珺重读的场景。 视频截图

何汉立回忆说,2014年,他偶然的机会与唐尚珺取得联系,得知唐尚珺还在重读,他感到惊讶。 当时的唐尚珺艰难无助,经济拮据,精神颓废,处于“两眼无光,一直在这个小圈子里挣扎”的自我封锁状态。

何汉立告诉《澎湃新闻》,他和唐尚珺都是在偏僻的农村长大的,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 这样,他更能理解唐尚珺了。 “当时,大家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人引导。 农村孩子的出路在于,要么打工,要么读书”。

做了唐尚珺的思想工作后,何汉立发表了三年纪录片《高十》。 何汉立对这部纪录片表示:“通过曲折小人物的命运,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时代潮流。”

《高十》的热播,也引起了唐尚珺的争论。 很多网友不理解唐尚珺的坚持和选择,认为他是“现代版范进”,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教育资源。

唐尚珺回答说,大家对他的争论,他基本上很了解。 他自己确实有顽固的一面,认定的东西坚持,不受外界影响不大。 但是,这些指责蔓延到他的家人身上,他不会受到麻烦。 如果村里的人用手机看到他,就对母亲说。 “(考上的)大学很好。 又不去读。 唐尚珺:你想怎么做?” 这会影响母亲的心情,还会反馈给他,他会感到压力。

在内心深处,唐尚珺也曾反思过自己重读的选择。 他有时醒来,发现自己还留在高三,害怕地说:“为什么我还留在这里,我想出去上大学。”

“如果还有选择的机会,应该在2016年上大学。 ”唐尚珺认为,他也觉得自己走了“弯路”。 “当时,我也不知道。 家里、亲戚等都没有大学生,也没有人引导我。 我不知道我能上研究生读清华,也想通过高考去清华。”

经常有高三的学生在网上问唐尚珺要不要重读。 现在,唐尚珺的回答是,如果重读的话,我会全力以赴; 念了两三年的话,一定会去大学。 没必要拖。 另外学习也是浪费时间。 “只要有进步,两三年就基本实现”。

父亲生前患癌症后,对唐尚珺说:“考上大学后,请仔细阅读。 我得了这个病,还能等到你大学毕业吗?”现在,父亲已经去世四年了。 回头一看,唐尚珺时间过得真快,有种东西不属于人的感觉,觉得“错过了什么就错过了”。

在唐尚珺眼里,这几年他是“一半学生,一半社会人”。 他还想,如果他不坚持年复一年地重读,他也可能有能力成家生子,接妈妈来和他一起生活。

今年9月初,唐尚珺发表微博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的选择不一定正确。 我羡慕他们(同龄人)的幸福家庭。 ”唐尚珺说,明年考试考得好就上大学,考不好就再重读,或者干脆不读了,考虑做点别的,比如回乡创业。

9月初,唐尚珺在微博上发文,表达自己现在的心迹。 他这样写道。 “确实,现在的生活比较尴尬,处境很窘迫。 就像被困在泥潭里一样,当你抬起一只脚时,另一只脚会下沉得更深。 怎么不想逃出去呢? 进入新环境,新的开始。 做过的事,走过的路,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走来走去,不知不觉已十多载,令人感慨万千。 在这里奋斗,认识到个人能力的极限,不用努力。 梦想很难,但你的努力和努力会让你变得更好。 我也想,如果当初怎么样,今天怎么样,人生从哪里来了这么多? 有当初的原因,方有今日之果。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那个不行? 即使结果比我想象的更糟。 是无悔的事。 ”

何汉立对《澎湃新闻》表示,公众对唐尚珺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对唐尚珺个人选择的评论上,更要关注唐尚珺这个人折射出的问题。 他有过拍《高十》续集的想法,等唐尚珺大学毕业或出去工作后。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