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
总结重点考点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的两个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2有很多应该背诵的知识点,但是科目2的内容大部分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 幼儿园的科目二是教授知识和能力,小学的科目二是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中学的科目二是教育的知识和能力。 以下整理了几个科目2的重点考点,可供幼儿园、小学、初中同学观看,供报考参考
教育和教育学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条件现代化教学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关键) ) ) ) )。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多样性
)5)教育技术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科学化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主要出现在《论语》; 教育目的:智者、君子
教育对象:是否有教; 教育内容:仁、礼;
教学纲领:博之为文,约之为礼;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启发(不愤怒,不冷不防)世界上最早
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危) )。
巩固性原则(学而有时学,温故而知新) ) ) ) ) ) ) ) )。
四.赞科夫发展性教育原则
难度大、速度快,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在内普遍发展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相对独立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的人才。
2 .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独立。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技3、教育催生新科技
三.教育和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技可以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可以影响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技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4、科技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科技功能】
1 .教育可以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 .教育可以推动科学的体制化。
3 .教育具有科研功能。 4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和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 .文化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
3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促进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播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功能。
4 .教育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单选、简答】
遗传(物质前提); 环境(外部条件) )
教育(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 )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不能拔苗助长。
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阶段,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分步骤进行,不能一刀切、一刀切。
3、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
4、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5、教育要遵循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努力品质。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3、人的教育理想4、中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二、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 .人的全面发展,即体力和智力2 .旧式社会分工导致人的单方面发展
3 .机械大工业生产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4 .社会主义社会为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途径。
三.社会本位论
代表性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杜尔凯姆、孔德、凯欣斯坦纳。
观点:教育目的立足点是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将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社会化。
四.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以孟子、卢梭、洛克、彼得、福楼拜、马斯洛、萨特、斯宾塞等为代表。
教育的立足点是人的发展需要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本性
五、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单选、简答】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要求学生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协调发展。
3 .适应时代要求,突出学生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七、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简答】(三变二建一建设)
1 .转变教育观念2 .转变学生观念3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4 .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5 .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6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八.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
5、自国学制的历史演进与海外学制的影响
九、我国当前学制改革与发展趋势【简答】
1 .加强学前教育,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
4 .高等教育大众化
5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6 .加强教育国际交流
7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8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师法》第七条对教师权利的规定,其基本权利可概括如下
(1)教育教学权:基本
)2)科研权
(3)学生权管理
)4)获得报酬权
(五)民主管理权
(6)进修权
二.教师的作用【简答】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桥梁,纽带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关键点
)3)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主导
三.教师职业角色【简答】
最大特点:角色多样
传道者; 上课解惑者; 示范者; 管理者; 朋友; 研究者; 监护人代理人
四.教师劳动特点【简答】
复杂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长期和间接;
主体性和典范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集体性
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简答】
(1)归因教育
)2)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变
)3)教师要有“教学机智”
六.教师职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基本素养、首要要求
1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 .对待学生---爱学生(核心、灵魂、试金石) )。
3 .应对集体----团结合作
4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1 .政治理论素养
2 .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知识) ) )
3 .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
5 .实践知识丰富
(三)教师能力素养
1 .语言表达能力
2 .教育教学能力
3 .组织管理能力
4 .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 .高尚师德
2 .喜悦的感情
3 .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健康人格
七、如何爱学生? 教师爱学生的表现吗? 【简单回答】
1 .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 .爱与尊重、信任的结合;
3 .全面关怀学生
4 .照顾全体学生
5 .了解和宽容学生
6 .释放学生
7 .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感情
八.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简单回答】
(1)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3)了解教育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
)4)了解你的学科思路和方法论
九、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概念
教师通过不断努力,从初学者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 .专业理念。 主要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
2 .专业知识3 .专业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简答】
1 .师范教育2 .入职培训3 .在职培训4 .自我教育
(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1 .国家和政府:加强教师教育的立法; 提供经济保障
2 .个人努力:学习、研究、反思和实践
十.如何树立教师威信【简答】
1 .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 .重视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
4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5 .与学生朋友成为知己
路线
一.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
二.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特点: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四.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教学的实施
一.教育一般任务【简答】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3 .训练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4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育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 相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有作为领导者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 ) ) )。
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统一的
3 .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
4 .教师导向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案例分析) )。
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 .教学课程中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又要重视学生智力,将两者辩证统一,防止偏重形式教学论和实质教学论。
五、教学过程结构(教学过程环节、教师讲课环节) )。
1 .学习动机2 .感知教材3 .教材理解3 .强化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
六、我国中小学教育原则【单选、简答】
直观原则; 测量力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的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的启发性原则
七.直观性原则
1 .语义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觉和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较为全面深入地掌握知识。
2 .直观手段种类【单选】
a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 )。
b .图像直观(图像、图标、型号、幻灯片、录像带) ) )。
c .直观语言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简单回答) ) ) ) )。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语言直观
)4)防止直觉不当和滥用
八.启发性原则
)1)语义教师要认同学生是学习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2)贯彻要求【简答】
a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c .培养学生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d .发扬教育民主
九、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
(1)语义:教学按照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要求
a .教材的系统性教学
b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重、难点教育
c .不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杂施
十.因材施教原则
)1)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时会成为众矢之的。
)2)贯彻要求(简单回答) )。
a .充分了解学生
b .尊重学生的差异
c .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d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
十一.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讲课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讲课要有系统性和启发性。
讲课方式应灵活多样。
讲授的语言必须清晰简洁、准确、生动。
十二.谈话法要求
谈话法也称为问答法。 会话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新知识、强化知识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
1 .准备提问和对话大纲
2 .讲究提问的艺术
3 .总结
十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要求;(2)教育的重大难点
(3)课时、设备和条件;课程性质和特点
(5)学生年龄特征。6 )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
十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 作业检查和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七、备课要求(1)三备:教材研究、学生理解、教学法设计。
)2)三计划:学期或年级课程进度计划; 单元计划; 课程计划(教案) )。
十五、好课的基本标准(简答) ) ) )。
1 .从教师的角度看
(1)教育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得当
)4)教育结构合理
)5)讲究教育艺术
(6)板书工整
(7)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2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1)学生专注力
)2)思维活跃
(三)积极参与
)4)个别学生接受照顾
十六.作业布置和批改【简答】
(1)作业内容应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
)2)必须具有代表性
)3)工作形式应多样
)4)工作量要适中,难度要适中。
)5)布置作业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6)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十七、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一次课程结构) :
组织授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加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德育
一.小学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德育过程规律(特点) )。
1 .学生知、情、意、行为诸因素统筹发展的规律
2 .学生在活动和交际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规律
4 .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长期性和重复性规律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指导原则
疏忽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根据人才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顾客服务消极因素原则
了解统一的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四.疏解原则
概念(疏导原则,进行德育,就是要从用恰当的方法说服别人,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提高他们。
彻底【简单回答】
(1)讲道理,指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五.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彻底【简单回答】
)1)爱护、尊重和信任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准确,具体严格适度。
)3)要求教育者认真落实学生提出的要求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达到长期善救的目的。
彻底【简单回答】
)1)教育者要以一分为二的视角,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缺点。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的自觉思维,克服缺点,发挥优点。
七.德育之道
1 .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基本途径) ) )。
2 .社会实践活动
2 .少先队活动
3 .学校会、班会、周会、早会、时事政策学习
4 .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职能
(1)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率——主要功能
)2)有利于维护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主自立——最终目的的重要功能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教育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规章制度
平行管理马卡连科的“平行影响”
民主管理遵循正确的决定,参与管理
目标管理杜拉克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四.班级文化特征
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五.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1)班级物质文化(基础) ) )。
)2)班级行为文化(最活跃的因素) )
)3)班级组织和制度文化(保障) ) )。
)4)班级精神文化(灵魂) )。
六、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简答】
(一)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受分数和教师权威的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方式偏向武断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程度低
(二)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机制
1 .以满足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班级管理的核心) )。
2 .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校管理宗旨) )。
3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七.班集体基本特征【单选简答】
1 .明确的共同目标(基础)2.一定的组织结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八.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
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九、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如何建设和培养班集体)【简答】
(一)确定班组发展目标-----首要因素、首要任务
)2)组建班组核心团队
(3)建立班组正常秩序-----外部保障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是否形成的标志
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性】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带头人
(三)班主任是班级人际交往的艺术家。
十一.班主任领导方式:
权威、民主、放任
十二、【简答】你觉得后进生怎么样?
后进生通常是指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遵守县纪律的学生。 )1)后进生的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 学习动机不强; 意志力薄弱。 )2)后进生教育:爱护后进生,尊重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
十三.班主任职责【简答】
1 .组织和建设良好班组——班主任的首要工作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3 .协调校内外各类教育力量——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
4 .组织和开展班会活动——班主任重要日常工作
课外课外教育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 .课外、校外教育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获取新知识
2 .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 .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 .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
娱乐体育、社会公益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团队活动(主要形式); 私人活动
小组大致分为如下
(1)学科组;(2)劳动技术组
(3)艺术团体;(4)体育团体
三结合教育
一、家庭教育特点:
1、教学内容生活化2、教学方式情感化3、教学方法多样化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 .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 .加强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关系
4 .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相互联系
三、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式如下。
互相访问; 建立通信联系; 家长会; 举办组织家长委员会的家长学校
四、三结合教育的意义
1 .时空密切联系
2 .方向高度一致
3 .通过各种教育之间的互补,提高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新课改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简答】
1 .实现课堂功能的转变
重视知识传授促进积极态度,学习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密切课程内容和生活与时代的联系
3 .课程结构坚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4 .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
5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认识和选拔促进发展
6 .课程管理制度过于集中实施三级课程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简答】
(1)注重发展,淡化认识和选拔,实现评价职能转变。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等多元化。
(3)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4)强调参与交流、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重视过程评价,将终止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转移。
——结束——
相关文章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