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职业技能 > 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公共图书馆可以是什么样子?

2023-04-15 17:27:51教师资格
【记者观察】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一座“精神富足”的城市,才能安放人们最美好的生活梦想。而在这样的城市里,何处寻觅浩瀚无边的精神财富?图书馆,

【记者观察】

编辑

公共图书馆可以是什么样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的现代化。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精神富裕”的城市,才能安置人们最美的生活梦想。 在这样的城市里,到哪里去寻找广袤无边的精神财富呢? 图书馆无疑是重要的答案。 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图书馆已成为许多人心灵的休憩之所,博大智慧、包容温暖。 今天,我们将展示一些城市图书馆与其读者之间的故事,探讨公共图书馆如何才能无愧于文化空间、精神家园,让一个城市拥有“书香”。

光明日报记者严圣禾光明日报通讯员张郗郡

在很多深圳人的记忆中,每年的11月都笼罩在浓浓的书香中。 因为,这是深圳引以为豪的“读书月”。 今年的第二十三届深圳读书月,以“读时代新编,创文明典范”为主题,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个城市的读书热情贯穿全年。 近年来,深圳着力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公共图书馆和遍布城区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构成了老百姓身边的“书香画卷”,许多来深圳发展、在深圳长大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特别还书仪式

表现城市的浪漫

一个旅行箱,两个大袋子,一个背在背上的书包——9月15日上午,任梦出现在深圳图书馆门口,等待她的是特别定制的“还书仪式”。

9月14日晚上,图书馆员接到任梦的电话。 为了回老家照顾母亲,在深圳打拼了近20年的兼职翻译即将离开。 她希望通过归还自己借的56本书来告别这个城市。

立即征求同意。 第二天,任梦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顺利地把书还给了他。 随着机器发出“返还成功”的声音,任梦的眼睛红了。 “我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么好的图书馆了。 ”

2004年春天,任梦从江西老家来到深圳。 没过几天,从英美文学专业毕业的她就去图书馆办了读者证。 之后,她辗转于深圳和老家之间,直到2009年回到深圳。 这几年,她陆续从深图借了2000多本书,最终在书香的熏陶下,选择了翻译职业。 翻译初期,任梦几乎每天都在深度图中度过。 “像上班一样打卡,一坐就是一天,闭馆之前不会回家”。

目前任梦已与多家知名出版社合作,完成十余部作品的翻译工作。 在“还书仪式”上,她把自己的三个翻译捐赠给了深图。 “我爱深图。 而且让我吃惊的是,深图也很爱我。 这是这个城市的浪漫,给我留下了最好的回忆”。

庞大的资源活动

帮助挖掘自己

致力于任梦翻译事业的,还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如与她交往两年的《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诗词鉴赏与创作研修班。 研修班由深图和深圳市社会科学院联合创办,邀请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多位教授授课,免费向市民开放。

和任梦一样,党的少帅也由图书馆养活。 2018年,他从陕西来到深圳,计划工作一段时间后去读研究生。 备考的时候,他在福田区南华小学当保安,抓住一切机会去深圳图书馆学习。

“那真大! 有那么多书。 ”党的若帅很快就迷上了这里。 除备注外,他还喜欢看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书。 他经常在深图南书房四书五经的书架前晃悠,拿出一本书慢慢“啃”,不懂的地方就写下来上网搜索,或者向老师请教。

这个保安不仅喜欢读书,还能创作。 南华小学门口张贴的四字赋《南华赞》,出自党的少帅之手。 “乔木南华、书声琅琅、丁卯厦序、卅四沧桑……”词精、语句齐,党若帅前后花了半年时间创作这首赋。

近年来,深圳着力打造“10分钟文化圈”,开通市民出行通道。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1043个,文献总收藏量5698.26万册。 其中,465家公共图书馆、235家城区自助图书馆和71家书香亭实现统一服务,市民可“一证满街”,新书直达、预借、快递上门、文献借阅等创新服务方便惠民,“云上图

公益都市书房

温暖读者的心

走出深圳地铁4号线的牛湖站,迎面而来的近代风,给人一种“百年一瞬”的沧桑。 沿着广培北路走了一会儿,土楼、老屋、院落,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片空间。 这里是“龙华都市书房”之一的1510图书馆。

两年前,13岁的少女小谢和母亲小刘一起来到了1510图书馆。 当时,谢先生因家庭变故,出现压力性创伤心理障碍,已休学在家多日。 她拒绝与外界沟通,拒绝外出,刘先生看在眼里,心疼不已。 她想放弃事业,多和孩子在一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先生来到这个图书馆,被这里书满屋子、绿植蓊蓋的环境所吸引,被纯粹公益、重读的理念感动,申请成为图书馆维护人之一,把女儿带到了这里。

渐渐地,谢先生接受了1510图书馆。 这里有堆积如山的书供她自由阅读,有安静古朴的气氛,她可以安心画画。 刘先生无意训诫女儿,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一个热心公益、积极读书的志愿者,一个天真烂漫、勤奋可爱的孩子,一点一点地进入了感恩之心。

有一天,谢先生破天荒地答应组织有关孩子的活动,并开始与身边的人交流。 “妈妈,我想回学校。 ”过了一会儿,刘先生听到了女儿的这句话。 那一刻,她又惊又喜。

从那以后,谢先生再也不让妈妈担心了。 她在生活上积极乐观,在学习上争分夺秒。 今年中考,成绩“相当好”。

营造1510图书馆般“小而精”、“近而美”的公共阅读与艺术空间,让市民大佬“拐角遇书”,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心。 目前,龙华区有近百个这样的“城市书房”。 无数热爱书籍的人在这里孜孜不倦,无数温馨的故事每天都在精彩上演。

读者走在上海图书馆的东馆。 新华社发

读者在正定新区石家庄市图书馆新馆用电子屏看书。 新华社发

【讲述】

打开灯,等着需要我们的人

讲述人:杭州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冬

我认为图书馆不仅有藏书的功能,而且有包容力。 2012年,我来到杭州图书馆,惊讶地发现这里90%的面积对读者开放。 的桌子、舒适的沙发、明亮的玻璃窗、柔软的地毯,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诉求着“平等、免费、无障碍”的服务理念。

“不拒乞丐和荒人”,也许是人们对杭州图书馆最深刻的印象。 2014年,“拾荒老人”韦思浩在这里细心洗手后,看书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 他们把杭图称为“最温暖的图书馆”。 其实早在2003年,杭图就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驾照巡阅制度,并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 2010年,杭州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通,供读者免费观摩使用; 2017年,又在全国首次推行信用借阅; 2019年,率先实现免除借书逾期费……回头看,这些降低阅读门槛、方便读者的措施,是我们为实现人人平等享有阅读和文化权利所做的努力。

我们有很多“铁杆读者”。 80多岁的乔建强退休后几乎每天来馆,十年来,他从读者变成作者,自己写了两本书。 盲童叶祖逸说在杭图盲文分馆读了几百遍《三国演义》,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很多读者在评论中感谢杭图的陪伴,说它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杭州是国内最早实现快递出租的城市之一。 2020年,杭图开启公共图书馆在线服务“一键借阅”新模式,通过手机“下单”,每月借阅量突破1万册。 从今年开始,依托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和杭州上城区、西湖区图书馆,建设“点到即到、触手可及”的杭州邻里图书馆,打造小区居民身边新的公共阅读空间,打造“五分钟阅读文化圈”。

有读者表示,杭州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在于,不管你来不来,我都会以平等的态度、温馨的服务、温馨的空间等着你。 作为“平民图书馆、市民书房”,我们始终为城市点亮明灯,等待需要我们的人。

伴随着书香,温暖前行

讲述人:郑州图书馆馆长李红岩

2021年7月,特大强降雨持续袭击郑州,造成多名市民被困。 我们图书馆第一时间做出了“郑图不闭馆,为市民读者通宵排队”的决定,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媒体等渠道向大众传递信息。 很快,络绎不绝的市民来了,我们提供了热水、简单的饭菜、无线网络、书籍和休息场所,很多人在这里通过书香解决了心中的恐慌。

“担心了一下午,看到孩子没事,眼泪都流出来了。 感谢郑州图书馆。 ”一位母亲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孩子平安后,说:“图书馆平时保护灵魂,这种时候保护身体。 很暖和”。

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给予日常点滴关爱,自1953年成立以来,郑州图书馆始终奉行“读者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为社会提供温暖、美丽的“心灵空间”。 我们设立了开放到深夜零时的“夜读吧”,让所有求知的学生都在里面。 提供恶劣天气预警、特殊情况延误等服务,使阅读更安静高效; 随时“拓展领域、增加桌椅”,不辜负勤奋好学的心; 元宵节猜灯谜、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精美文创产品……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读者在这里的体验更加立体。 我们还与480个联盟馆、79个城市书斋共同构建了“郑州公共阅读生态体系”,实现文献资源借阅归还、数字资源共享,让阅读真正走到市民的“家门口”。

我们继续尝试在图书馆建立提供各种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礼堂。 2014年以来,“图乐”品牌阅读活动已举办600余场,名师主讲的“天中讲坛”受益人数超过1600万人,“启源故事会”“与经典对话”“手无寸铁”等活动火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人,还书的时候,他总是拿着一个大编织袋,里面有几个鞋盒,书被小心翼翼地放进箱子里。 当问到理由时,他害羞地说。 “我是建筑工人,书很贵,我怕脏。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是2022年的第一天。 值班时,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的读者给了我——个特别的礼物——白兔奶糖和美好的祝福。 为了读者,你们过年也不休息。 希望你们新的一年是“甜蜜蜜”。

对我们来说,这个沉甸甸的编织袋是读者的最高赞誉,白兔奶糖的香甜也是最动人的祝福。 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民读者热情前行。

图书馆是我的"第二所大学"

叙述者:国家图书馆读者王甫君

我和国家图书馆的缘分,可以追溯到高中时代。 当时的国图在北海公园边上,面积比现在小得多。 开馆时间长,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后,可以去看一会儿书。 图书馆就像知识的海洋,我们在她的怀抱里飞来飞去。 每一本书的借书卡都记录着借阅时间和借阅记录,翻书就像是在探索生命的轨迹。

之后,忙于工作,到了退休后,和图书馆的谈话增多了。 特别是2014年国图数字共享空间开了老年课堂,我成了这里的常客。

以前,我不能使用电子设备。 在国图数字资源与智能仪器使用培训班上,数字资源服务组的工作人员会耐心地教你操作。 我经常参加国图讲座,通过历史文化领域专家的讲解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结束后去借相关书籍。 说“活到老,学到老”。 通过学习,我能保持内心年轻,跟上时代的潮流。 工作人员也经常为我们感到困惑。 他们的善良、敬业、负责,我很温暖。

在这里,我又是文会友,结交了很多知己。 这些书友、同学们总是很难参加在线活动,但总是和我微信交流,怀念来国图读书的日子。 例如,我的好朋友刘大姐,因为上了年纪身体不舒服,现在住在远郊的养老院里。 进一次城很辛苦,但只要时间允许,她隔一段时间总是回老人的课。

我和图书馆的爱情也影响了我的孙女。 她小的时候,我去上课前总是带她去图书馆的少儿馆,挑了两本书向她解释。 剩下的时间她自己看书,下课后,我再接她回家。 这也让孙女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现在的图书馆不仅提供了平静的环境、丰富有趣的书籍,还提供了各种老少咸宜的文化活动。 这样的变化,让我感到很温暖。 有了退休后的“第二所大学”。

(项目组:光明日报记者严圣禾、陈之殷、王胜昔、陆健、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张郗郡、张幸格、李镜媛、李健、解晓毅) )。

《光明日报》 ( 2022年11月23日07版)。

资料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人评论 , 人围观)